10月17日,年度在广东省科技大会公布的广东公布广州2023年度广东省科学技术奖名单中,共公布了218项获奖项目。省科术奖其中广州机构162项,学技项天河机构84项。天河
记者获悉,斩获在这个广东科技界一年一度的年度“大考”中,广州天河再次交出了亮丽的广东公布广州成绩单:在斩获奖项的项目中,天河机构占全省38.5%,省科术奖占广州51.8%。学技项特别是天河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获得突出贡献奖,全省唯一。斩获
奖项分布全覆盖,年度科技创新“天河力量”多点突破
据统计,广东公布广州天河区共占84项,省科术奖占全市获奖总数一半以上,包括1项突出贡献奖、6项自然科学奖、5项技术发明奖、56项科技进步奖、1项科技合作奖、8名青年科技创新奖、7项科技成果推广奖(以获奖项目中含有广州地区机构和天河区机构作为依据)。
从天河高校、科研机构、企业获得的奖项分布上来看,实现了奖项类别的全覆盖。在数量上,也占据了全广州获奖项目的“半壁江山”。
从获奖领域来看,涉及生物医药及健康、先进制造、高精尖科技、绿色科技等多领域,这也反映出天河科技创新全面开花、多点突破的特点。
斩获全省唯一突出贡献奖,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卧虎藏龙”
值得注意的是,强调弘扬科学家精神的突出贡献奖,今年授予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岩石学家徐义刚。
徐义刚从事地幔岩石学及深地科学研究,在大火成岩省与地幔柱、克拉通破坏等深地科学前沿方向取得了系统性创新成果,为广东的科技创新、学科发展、人才培养和社会进步作出了突出贡献。
而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就位于天河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在28平方公里的范围内,这里“藏龙卧虎”,云集汇聚了高校、科研院所及科创企业等各路科技创新高手,独揽粤港澳大湾区50%双一流大学、20%国家重点实验室,广东省近30%ESI全球顶尖学科,集聚科研重器的“大院大所”徒步可达,孵化器、成果转化基地近在咫尺。
此前,在今年年初的天河区高质量发展大会上,中国科学院院士、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研究员、同位素地球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徐义刚就表示,天河区有众多高校、科研院所、国家重点实验室以及各类创新平台,有国际一流的科学实验平台和科技人才队伍资源。研究所愿意与科教界和企业界的朋友一起,融入到天河区高质量发展的洪流中,抢抓环五山创新策源区建设等机遇,积极开展有组织的科研活动和有组织的科研成果转化,力争在战略金属和油气资源增储上产和绿色开采、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质量持续改善与协同防治以及全球超大城市群复杂污染成因与防治问题等领域形成一批颠覆性技术,加快形成原始创新策源地,为天河区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为粤港澳大湾区环境质量保障提供科技支撑。
作为国家战略科技力量,中国科学院广州地球化学研究所坚持“四个面向”,聚焦“深地过程与战略资源”和“区域环境污染防治”主责主业,开展基础性、战略性、前瞻性研究。经过多年发展和积累,广州地化所初步实现了从“学科引领型”向“基础前沿和国家重大需求双驱动型”的转变。研究所正积极推进“深地过程与战略矿产资源”和“环境过程与污染防治”2个全国重点实验室的重组与建设工作,全力争取承担国家和地方重大科技任务,寻求更多“从0到1”的突破。
产学研协同挑大梁,科技成果转化结硕果
从此次获奖情况来看,高校依旧是天河区科技创新的重要阵地。其中,华南理工大学32项成果获奖,数量再创新高。其中获一等奖8项、二等奖18项、青年科技创新奖5人、科技成果推广奖1项,获奖总数和青年科技创新奖人数均居全省首位。
拥有广东省“最强大脑”、科学研究和技术攻关实力雄厚的天河,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方面也成果斐然。记者留意到,在科技进步奖一等奖获得项目中,水稻主要病虫草害智慧识别和防控技术装备研发应用一项的主要完成单位华南农业大学、广州市建坤网络科技发展有限公司、广州华农大智慧农业科技有限公司、广州极飞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等均位于天河。
为推动产学研协同创新与科技成果转化,完善产业科技创新体系培育新质生产力,天河区在供需两端建立常态化“揭榜挂帅”供需对接服务平台,推动“产业出题、科技答题、市场阅卷”的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并发布“天菁计划”打造技术经理人服务体系,推动高校科研院所创新成果向现实生产力转化。
近年来,天河区的企业在科技创新中的主体地位不断提升,创新势头强劲。据统计,近3年天河企业研发投入占比提高10个点,增速达47.75%,企业普遍高度重视技术创新,不断提升技术水平和产品质量,推动产业技术升级和结构调整,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文|记者 符畅
(作者:产品中心)